对仗 duì zhàng
(动)诗文对偶句中字音的平仄、字义的虚实相对应:~工整|讲究~。
对仗 duì zhàng
(动)诗文对偶句中字音的平仄、字义的虚实相对应:~工整|讲究~。
拼音: duizhang
拼读:的(de1)卫(wei4),对(dui4)|知(zhi1)盎(ang4),仗(zhang4)
五笔: cfwd
语法:
语法:
【0】它不仅粘对基本合律,而且属对也较为工稳,并且在不要求对仗的首联,也自然成对,这在盛唐以后的近体诗中也不常见。
【1】与流水对相反,对仗时如对出了两个意思不相贯通的句子,则称为并肩对,往往显得板正生硬。
【2】和他们的近体诗相比,竹枝词在韵脚的使用上比较严格,但在平仄和对仗上就比较自由,不受近体诗的束缚。
【3】这首五律言辞简练,颔联颈联对仗也十分工整,写景更是一绝。
【4】追本溯源,对仗不是文人创造,而是从民歌中得来的。
【5】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完整。这叫流水对。上文中提到的是其形式,此处说明其含义。
【6】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规则与讲究,下面谈谈比较重要的和常见的几种。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